观点 | 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
发布日期:2020-07-29 浏览次数:9541
前言:学生普遍存在“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学困生”。当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的时候,就会陷入了“学困生”的死循环。如此多的学习困难学生是如何形成的,这让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检视和反思。
01
课堂困境的表现: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的普遍性
我在近十年的田野工作的过程中,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跟踪观察,全面收集、分析焦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海量信息。虽然每节课都只观察个别学生,但是如果保持高频度、持续性地观察,学生学习的“黑匣子”就会真正打开。
虚假学习导致“学困生”不断增加
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虚假学习的情况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左右,虚假学习的学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虚假学习的学生的特征:
往往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不掌握学习的方法;
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但是为了避免教师的惩罚,会采用“假装学习”的方式来逃避;
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尊重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
对教师察言观色、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老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
出现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等一系列“自我伪装”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顺利,对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满意,于是教学进度越来越快。但是到了“考试”阶段,这种的“虚假学习”的学生成绩就会暴露出来。
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这个“学困生的死循环”。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所发出的“求救信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教师往往都是不知情的,因此教师没有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
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不允许互动,所以学生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他们完不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一节课几乎都有大量的新任务压下来,学生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越来越害怕上课、害怕学习。同时,学生还要承受来自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批判或惩罚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困生”越来越难以承受,直至最后放弃。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困生”逐年增加的现象,“隐性学困”不断转化为“显性学困”,低学段遗留下来的学习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跟不上。小学阶段大量的“隐性学困”进入了初中,当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要求提高以后,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就暴露出来。
普通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弃“伪装”,不再掩盖,而是表现出完全放弃——“趴睡”等现象开始大面积出现。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结束以后,一大批学生都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这些学生被“中考”挡在学校的门外,作为“不合格产品”被淘汰出局。
浅表学习的“伪学优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学生浅表学习(surface learning)的情况在课堂中也非常普遍。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
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事,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提出质疑,如同一架不知疲倦的“复印机”。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地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答案。
02 课堂困境的归因: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的落差
在大量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中会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
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缓慢而复杂
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这是我们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
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难题和疑问”引发的,而正是“解决方案的需要”,维持和引导者反思性思维的整个过程。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在不同学科情境下可能表现为“迷思概念”、“戏剧冲突”或“两难困境”,这种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历程给予专业的、细腻的回应,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示意图
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示意图 教师对学生学习历程的回应
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引发普遍性的“学习困难”
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缓慢、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高速的、极度压缩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信息量很大,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分、筛选和归纳,所以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刷题;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之间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学生学习过程有大量的“不懂、不理解”的“夹生”,但出于对进度的考虑,往往都被掩盖和忽略了;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
03
课堂变革的方向: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生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的困境就会越陷越深。要走出困境,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向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向转型。
深度学习模型重构
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与浅表学习法相比,采用深度学习法的学生在较长时间内记住信息的时间更持久,获得的分数更高,对学习过程更满意。能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并且能更快地整合与表达信息。
虚假学习、浅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区别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方案
从本质上说,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学习者是沉浸其中,精神高度集中,内心愉悦充实,处于一种“迷恋”和“忘我”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flow)或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因为沉浸其中,所以深度学习者常常忘记了时间和自身的疲劳,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乃至终身学习。
1.课堂愿景的确立: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高品质的深度学习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要为学生提供安心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以及协同合作的学习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2.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倾听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课堂往往是由教师和学优生的对话所构成的,大部分学生的观点和诉求都没有办法得到倾听和应答,使得很多的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之中,难以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就要让课堂处于一种安全润泽的氛围之中,让学生降低紧张焦虑的心态,呈现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呈现出“倾听”的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改变僵化的课堂氛围。
3.课堂学习的深化:以高品质学习设计培育学生高阶思维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所谓“学习设计”是为了学习者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其设计学习计划、活动和系统,学习设计是为学习者系统规划学习活动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
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最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等,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转自“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